一、指南导读
2022年,《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(CACA)-瘤种篇》重磅发布,作为中国首部肿瘤整合诊治指南,填补了国内肿瘤整合诊疗领域的空白。 为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治水平,推动多学科协作发展,第二版《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(CACA)-瘤种篇》已于2024年11月重磅发布,基于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,融入个性化诊疗策略,力求为肿瘤诊治提供更全面、精准的指导。 本文就2025版指南神经内分泌肿瘤(NENs)部分关键更新内容加以梳理。
二、指南框架
三、指南更新亮点 本次更新引入15篇中国近两年在国外和国内发表文献;纳入的中国证据为5%;引入NCCN及ESMO最新成果。 (一)新增遗传综合征相关性NENs临床表现 (二)新增特异性激素及相应标志物检测 (三)新增基因突变检测 NENs基因突变检测包括胚系基因突变检测及体系基因突变检测。 胚系基因突变检测用于疑诊遗传性NENs患者,通过检测相应基因是否存在胚系突变而进一步确诊遗传性 NENs。包括 MEN1、RET、CDKN1B、VHL、TSC、NF1、MAX、SDHx等基因胚系突变检测,通常采集全血标本或口腔脱落细胞进行检测。需注意的是,部分遗传性 NENs患者携带大片段基因变异,单纯点突变检测容易漏诊,需同时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(MLPA)检测相应基因大片段改变,包括拷贝数或结构变异。 体系基因突变检测用于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NENs患者,尤其是高级别NET或NEC患者,建议重新活检肿瘤组织进行二代测序检测,并联合免疫组化等方法,探索是否存在可靶向治疗的基因改变,以及肿瘤突变负荷高低、是否微卫星不稳定、是否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(PD-L1)等,继而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。如BRAFV600E体细胞突变可见于接近20%的结肠NEC患者中,在多线治疗失败后,对存在该突变的患者可采取达拉非尼+曲美替尼靶向治疗。少部分高级别NET或NEC患者肿瘤突变负荷高、微卫星不稳定和/或表达PD-L1等,可考虑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。 向下滑动查看 (四)新增胃肠、十二指肠、小肠、结直肠NENs内镜下表现 1. 胃肠NENs(GI-NENs) ● 1型胃NET白光内镜下常为多发息肉样病灶或黏膜下隆起,直径多小于1cm,形态不规则,多伴有红斑或中央凹陷,病灶常位于胃体或胃底,胃底体黏膜常呈萎缩性胃炎改变; ● 2型g-NET白光内镜下也可表现为胃体或胃底多发息肉样病灶或黏膜下隆起,直径多小于1cm,但胃黏膜呈肥厚、充血水肿改变,黏膜表面常见多发糜烂甚至溃疡; ● 3型g-NET多为单发,病灶可位于全胃,形态多样,可呈息肉样、溃疡型病变或黏膜下肿物,边界清晰且独立,直径多大于2cm,肿瘤浸润常超过黏膜下层,周围黏膜组织大多正常,表现出比1型和2型g-NET更具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;g-NEC白光内镜下表现与胃腺癌类似,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。 2. 十二指肠NENs(d-NET) 多位于球部和降部,内镜下与胃NET相似,常表现为单个无蒂的淡黄色或发红的息肉样或黏膜下病变,可伴有中央凹陷。在窄带放大内镜下,肿瘤表面光滑,但中央凹陷区隐窝开口消失,白区扩大,可见增粗的青色螺旋状毛细血管。d-NEC与十二指肠腺癌内镜下表现类似。 3. 小肠NENs 大多数发生在远端回肠,可通过胶囊内镜、小肠镜或结肠镜发现,内镜下表现为无蒂息肉样改变,或伴有溃疡的隆起型黏膜下病变,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晰,质硬,表面可附着凝固物。胶囊内镜在发现隐匿小肠NENs方面具一定优势,不足在于无法实现精确定位及活检。小肠NENs因可能存在肠系膜纤维化及病灶多发特点,因此小肠镜对小肠NENs病变的检查价值有限。 4. 结直肠NENs ● 结肠NET在白光内镜下常表现为淡黄色息肉或扁平的甜甜圈状病变,可有中心性溃疡,NEC表现与相应部位的腺癌类似。 ● 直肠NET多位于直肠中下部,多为单发,也可多发。 白光内镜下典型表现为孤立的圆形、广基或无蒂的丘状黏膜下隆起,黏膜表面完整光滑,呈淡黄或苍白色,质地较硬。非典型表现如半息肉状、蕈伞状、甜甜圈状、黏膜表面充血、糜烂或溃疡,常提示生物学行为较恶;直肠NEC内镜下表现与直肠腺癌类似。在窄带内镜下,多数直肠NET可见圆形腺管开口(PP分型1型),网状毛细血管不可见(Sano分型1型)。 向下滑动查看 (五)新增胃肠胰及不明原发灶NENs、肺/胸腺NET、PitNETs、PPGLs药物选择策略 向下滑动查看
四、编委介绍 (一)主编简介
(二)编委名单